传真:+86-123-4567
手机:15168689604
邮箱:15168689604@qq.com
地址:通山县通羊镇经济开发区水晶工业园4幢
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玉石、骨、木、兽角等原料,经过打磨、过火、錾刻、焊接、抛光、熬胶、宝石镶嵌之后,在手工匠人娴熟的手艺中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。这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工艺叫“蒙镶”工艺,在2015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,刘铁军就是“蒙镶”工艺制作技艺的传承人。
年轻时,刘铁军学习工艺美术专业,1994年在外贸工艺品厂实习时,接触到“蒙镶”工艺,随即他就被精美的“蒙镶”工艺品震撼到,于是潜心跟着师傅学习。后来工厂关门了,刘铁军不愿意离开他热爱的“蒙镶”工艺,于是2004年左右,与同伴一起创办了工艺品店。
之后,刘铁军结识了一些民间收藏“蒙镶”工艺老物件的人,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。精美的做工和纹饰,惊得刘铁军说不出话来,那是刘铁军第一次认识到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区别。
他说:“每次修复老物件时,我都怀着一种敬畏之情,感觉自己将要和古代的能工巧匠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,需要细细揣摩他们当时怎么能錾刻出这样精美的纹饰,他们当时在想什么?当修复好残损的金属器皿后,我的内心会充满成就感。而在整个修复过程中,我都会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,不断激发灵感,这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,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,我能不断地汲取古人的智慧和他们精湛的技艺来丰富自己。”
推开刘铁军工作所在地的四合院的大门,院中间摆着一张长桌,桌上摆着各式精美的器具。刘铁军随手提起一只银茶壶介绍道,这只银壶是用700多克银子,耗时28天纯手工制作的。“壶盖上嵌的是红玛瑙珠,壶身的纹饰都是我设计好,用“蒙镶”工艺浮雕錾刻出来的。由于银壶传热快,所以提梁是用藤编出来的,这样提壶的时候不会烫手。从壶口往里面看,可以看到錾的痕迹。手工錾刻特别考验工匠的技艺,每天只能錾一小片。”刘铁军说。
从加工、修复老物件,到凭着对“蒙镶”工艺的理解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,再到尝试复制精美的传统“蒙镶”艺术品,刘铁军将自己的理想融到这份传承事业中。而四合院中摆放的精致的“蒙镶”工艺品,就是他梦想的承载。
刘铁军说,从事“蒙镶”工艺已经近30年,2014被评为“蒙镶”工艺制作技艺传承人,2015被评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。“被评为大师的感觉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一样,多年努力终于得到行业的认可。”刘铁军称,自己将继续“自身的使命”,坚持发展蒙镶工艺。